陜西理工大學學生在野外做生命課題研究,將人工植株回歸到野外環境,觀察秦嶺石蝴蝶種群恢復情況。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 你我共參與”。作為生態環境優良的漢中,我市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采取了一系列硬核措施,讓瀕危野生動植物重獲生機,動植物棲息地持續改善,種群數量穩中有升,有效維持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天漢大地處處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為多種生物留足生存空間
漢中地處秦巴之間、漢水之源,是國家35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和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有植物2942種,列入重點保護名錄的珍稀植物197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68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3種。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野生動植物是大自然的一員,它們主要依賴森林、林地等環境生存。近年來,我市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精準發力植綠擴綠,完成營造林36.42萬畝、全民義務植樹782.8萬株,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24.02萬畝。同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設各類自然保護地37處,總面積達3055.13平方公里、占市域國土面積11.27%。
這些有效措施為多種生物保留了充足的生存空間:大熊貓種群數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169只;朱鹮從1981年的7只發展到如今的萬鹮翱翔;曾經的瀕危植物秦嶺石蝴蝶通過人工繁育已大規模回歸野外。
筑牢野生動植物安全網
“前幾年,我在巡山過程中發現一只奄奄一息的朱鹮,當時我內心焦急萬分,但我接受過專業培訓,在檢查過朱鹮的情況后,馬上聯系鎮林業站前來救助,朱鹮經過救助之后被送往縣保護站。我在得知朱鹮被治好并能飛起來之后,才徹底放心下來。”洋縣茅坪鎮新華村護林員馬會玲回憶起救助野生動物的事情仍歷歷在目。
馬會玲說,自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鎮上聘請了70名護林員,對茅坪鎮山林進行每月至少20天的巡護工作。“我們巡護的不僅僅是森林,還有棲居在森林里的野生動植物。”
為加快推動我市林長制從“建章立制”向“全面見效”轉變,加大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市林業局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列入《2024年漢中市林長制工作要點》,充分發揮4570名林(山)長重要作用,實施網格化巡護管理,加強對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越冬地、遷徙停歇地等重點區域的監測,并利用手機巡護APP等平臺,全面收集、分析野生動物活動情況,做到精準施策、精細管理,全力保護生物多樣性。
與此同時,聯合市公安局、市人民檢察院、市中級人民法院,創新建立“林(山)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3項協作機制,有力提升整個森林執法的工作水平,形成保護生態資源的強大合力,共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夯實動植物保護群眾基礎
保護野生動植物不僅要入法入規,更要入腦入心;不僅要建章立制,更要移風易俗。
近日,市野生動物標本展覽館里迎來一批前來參觀學習的學生。大家對館內的野生動植物標本、模擬生態景觀、影像圖片等產生濃厚興趣,并不時向介紹人請教野生動物保護常識和法律知識。
該展覽館設有展柜區、仿生態區和多媒體區三個功能區域,共布展野生動物標本75件,是群眾直觀、全面了解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科普宣教窗口。
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在略陽縣黑河小學開展第43屆愛鳥周活動,學生們走近展臺觀看珍稀鳥類標本。
“除了展覽館,我們每年還開展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向群眾持續深入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引導全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李耘說,今后還將持續廣泛普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動物疫源疫病防控科學知識,讓群眾充分認識濫食野生動物的健康風險,養成文明衛生飲食習慣,真正讓人們將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在森林覆蓋率高達63.8%的綠色漢中,萬物共生,欣欣向榮……
漢中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娜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