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就歷史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文物保護活化利用、發揮博物館作用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濕地資源保護、生態公園建設等提出明確要求,就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努力建設生態城市等提出殷切希望,祝漢中的父老鄉親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飽含著對漢中的似海深情、對天漢兒女的如山厚愛、對漢中發展的高度重視,為漢中奮進新征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全市人民奮勇前進注入了力量源泉。
一年來,全市上下把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作為引領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追趕、敢于超越,歷史文化傳承展現新成效,生態城市建設繪就新畫卷,市民“幸福園”增添新活力,經濟社會發展邁出新步伐。從今日起,本報推出“溫暖的回響”系列主題報道,全方位展示天漢兒女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同心向黨、團結奮進的生動實踐,進一步激發全市干部群眾以感恩之情、奮進之志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凝聚起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漢中新篇章的強大合力。
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漢中市博物館有關歷史文物展陳,了解漢中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情況。他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要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守護好中華文脈,并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一年來,我市錨定“綠色循環 漢風古韻”戰略定位,以“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為抓手,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文化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保護煥活文化遺產 傳承賡續歷史文脈
▲?漢中市博物館望江樓。(漢中市博物館供圖)
漢中,“秦之咽喉”“蜀之門戶”,劉邦在此起兵逐鹿中原,諸葛亮屯兵此地、北伐曹魏,張騫從這里開啟鑿空之旅……奔流不息的漢江穿城而過,孕育出悠長厚重的漢文化,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廣袤的天漢大地上,文物資源星羅棋布,綿延于歲月長河中。
談保護守護、共享,文化遺產保護亮點紛呈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工作大力開展,文物保護不再“深待閨中”,而是“時代共進、人民共享”,增強了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
殷殷寄語,擎畫未來。去年8月至今,市博物館共接待游客82.71萬人次,人工講解7289批次,比2019年增長82%,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探尋中華文明。同時,該館文物保護工作也在持續“上新”。去年年底,市博物館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啟動。第一期工作中,工作人員對全市近300件珍貴文物進行二維、三維數字采集,為日后建立資源管理系統、對文物資源進行統一管理作準備。由于文物紋飾圖案、文字、工藝不同,最多時,工作人員給一件文物拍攝了1600張照片,全方位記錄細節。
追尋沉睡歷史,守護天漢文脈。我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相關工作正有條不紊進行。伴隨無人機的嗡鳴,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漢中普查隊隊員將測繪桿當“手杖”,從平地走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野間,用腳步丈量每一處文物點?!拔奈锲詹楹w對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普查、可移動文物的調查整理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整理,從而客觀掌握文物資源的基本狀況,為后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提供科學有力的依據?!逼詹殛牳标犻L陳偉介紹,目前,留壩縣、漢臺區、南鄭區的實地普查工作已初步完成。
據了解,全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張騫墓)、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五門堰、山河堰、楊填堰)。有不可移動文物點4188處,文物保護單位29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有博物館26座,其中享受中央支持地方免費開放政策5座,非國有4座,社區博物館6座。登記可移動文物30522件(套),館藏等級文物1774件(套)。
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第一,突出價值挖掘。近年來,我市夯實文物基礎工作,文化遺產保護水平顯著提升。已完成秦嶺我市范圍、秦蜀古道沿線、古樹名木等調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有序進行中,全市新增縣級文保單位7處,完善100余處紅色標語基本信息,摸排認定抗戰文物164件(套),公布不可移動革命文物96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78件(套)。
持續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歷史建筑的挖掘、申報和認定,目前我市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48處,歷史街區9片,歷史建筑153處,歷史建筑數量居全省第一。文物“四有”工作提檔升級。高標準制定了《漢中市“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印發文物“四有”工作管理規范,建立健全文物數據信息庫和電子檔案庫,14處國省保單位完成保護規劃編制,16處第二批市保單位完成標志碑和界樁豎立。
文化遺產保護亮點紛呈,漢中正在探索構建大保護格局。
說傳承
繼承、創新,守護好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文脈悠遠,弦歌不輟。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今年端午節,市博物館舉辦了一場以“端午習俗”為主題的游學活動。在該館青銅器展區,老師帶著同學們找到了千年前古人過節時用到的器具。找尋完傳統文化的印記,在幾位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同學們開始了自己的端午儀式。點上香爐,做一個艾草花束,最后在額上點上雄黃。穿越千年,在博物館里體驗這些自古流傳的習俗,學生們與古人在端午節這天來了一場跨時空“對話”。近幾年,每到傳統節日,市博物館都會舉辦特色活動,春節尋龍,元宵猜謎、投壺,清明上巳點茶印染……中華傳統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2006年,漢調桄桄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調桄桄形成已超過500年歷史,鼎盛時期有120多座戲樓、1500多個劇目,曾傳到湖北、兩廣、云貴等地。年逾八旬的代表性傳承人許新萍,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學藝,在民間享有“桄桄皇后”的美譽,她見證了桄桄劇社的興盛與衰落。繁華落盡,時代變遷。曾經輝煌過的漢調桄桄,因演員年齡斷層嚴重等原因,在10年前曾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差點兒“團滅”。
與“留不住的,或許就是沒有生命力的”這種聲音不同,一代代傳承人積極自救,想方設法要讓桄桄戲“活”起來。2013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劇團招了60個00后,組成了一個集演員、演奏、燈光、舞美等專業為一體的“桄桄班”。正是這群00后的加入,點燃了漢調桄桄希望的火種。從“瀕危劇種”到走進短視頻平臺、直播間吸引百萬網友觀看點贊,從惠民演出場場爆滿到為香港市民展示漢調桄桄戲曲絕技,從今年2月青年演員亮相央視戲曲春晚,到近一個月漢調桄桄三次登上央視舞臺,充分折射出近年來漢調桄桄發展的欣欣向榮。
“戲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于我們,更屬于未來的每一個人。文化的傳承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傳承不是一個人的戰役,而是一種集體的力量。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睗h調桄桄青年傳承人馬夢瑤說。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關鍵一環是“傳”。有歷史延續性的“傳”,才有更具生命力的“承”,文化創新才有根基。
2023年全市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大會上,我市出臺了《加強歷史文化傳承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施意見》,通過實施思想培根鑄魂、歷史文化研究闡釋、文化產業提質等“十大工程”,全力打造思想道德建設、兩漢三國文化研究、漢文化交流體驗等“五個高地”,形成歷史文化傳承體系。
同時,大會將非遺保護和活態傳承作為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舉措,市政府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懊P制作技藝”“張騫(墓)清明祭祀典”等4個項目列入第七批省級非遺名錄,評選第一批市級非遺傳承基地16家,落實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舉辦非遺業務培訓班及“百名工匠”“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等藤編、羌繡、苗繡技藝培訓班,推出面皮、架花等網絡公開課,從“師徒相授”到互聯網“云端”的非遺傳承深入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迄今為止,我市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19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60個,建有非遺展示館13個、非遺傳習所80個、國家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個,省級非遺工坊19個,省級非遺傳承實踐和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12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構建起了具有漢中特色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
話未來煥活、發展,歷史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縱覽歷史,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之所以綿延不絕,既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輩輩守護,更在于能夠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與時俱進、與日俱新。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近年來,我市在文化研究成果轉化運用上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地探索,漢文化已深深融入漢中人民的心靈深處,對漢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各個領域也得到有效利用。
漫步街頭,城鄉規劃、新城新區建設中,富有漢文化內涵的園林建筑和城市雕塑比比皆是,彰顯漢文化特色,形成風格鮮明、獨具魅力的城市特色;在城區,漢代仿古樓房、建筑四處林立,城區隨處可見的漢文化標識、符號,點綴在各個角落。許多道路、橋梁、地名、公園,均以漢文化元素命名和裝點。在漢文化魅力的吸引下,外地游客紛至沓來。
“這么俏皮可愛的Q版張騫還是頭一次看到?!睆奈靼矊3虂淼匠枪虖堯q紀念館的王女士,在參觀張騫文創產品時,驚喜地發現印有卡通版張騫形象的筆記本、帆布包、手機殼?!?020年,我們結合西漢文化特點,和唐妞IP的打造團隊合作,提取最適合張騫IP的‘開拓創新’和‘冒險精神’文化內核為主線,用‘張騫’兩個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字體,塑造了卡通版張騫?!痹擆^文創部工作人員鄭佳介紹,張騫IP還參加了兩屆絲博會,獲得第九屆國際原創動漫大賽形象及表情提名獎和我市首屆文化旅游創意創業大賽金獎。目前,一個個俏皮可愛、望之可親的張騫IP形象被印在各類文創產品上,走向了大江南北。
今年,來漢中旅游的游客們發現,一出高鐵站就體驗到當地花式“寵粉”的高規格迎賓待遇?!皠睢薄皬埩肌薄皬堯q”“蔡倫”、漢調桄桄等眾多漢中文旅IP在高鐵站集體熱鬧迎賓。從《出師表》演繹空降大唐不夜城到文旅IP前往熱門旅游城市巡演、組織漢服企業參加“中國華服周”,越來越多代表漢中的文化符號被全世界知道,一邊乘勢揚勢,一邊守正創新,不斷擴大漢中對外影響力、知名度。
如何讓漢中的優質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讓更多人因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愛上這座城,獲得更好的文化體驗,這為文化遺產煥活和發展帶來了新的考驗。
近年來,我市實施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市博物館全景數字化博物館項目建成運行,推出“漢風漢水漢韻”等主題展覽7個,開展“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主題宣傳教育活動60余項。
舉辦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組織開展非遺主題展、非遺美食季、藤編創藝賽、面皮創新賽等特色非遺活動。6名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者被評為省級鄉村工匠名師,其中3名躋身國家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對外發布“漢中藤編”區域公用品牌戰略,探索編制“漢中藤編”地方(行業)標準。2023年,南鄭區“五編”銷售額1.43億元,輻射帶動周邊7個鎮4000余人就業,戶均年增收1.2至3萬元。
城鄉遺存活化利用上,對已公布的街區和建筑實施掛牌保護,開展測繪建檔,建立完整數字檔案,在保護建筑核心構件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連接現代生活,積極招引酒吧、茶館、書畫等商家入駐,提升打造“東關里”等文創街區,讓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
從漢中之“漢”看文脈傳承、探漢源秀美、見非遺智慧,漢中正行走在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道路上。千年文脈延綿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天漢大地上,文物遺跡星羅棋布,文化遺產燦若星河,一幅古今輝映、燦爛輝煌的文化長卷正徐徐展開。
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為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用途。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